三峡大学校友会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校友风采 >> 正文

转发:兵专家传奇——记“塔山英雄团”四级军士长杨铭

作者: 时间:2013-11-19 点击数:

李 强 王 辉 李华敏 《 光明日报 》( 2013年11月18日 11 版)


从军师团的首位“兵参谋”,到军区党代会代表,再到全军优秀士官人才一等奖、“爱军精武标兵”——陆军第41集团军“塔山英雄团”四级军士长杨铭,怀揣“强军梦”,一步一个脚印,走出我军新一代知识型士兵的精彩与光荣。



梦,是可以发酵的


2008年,满脑子“强军梦”的三峡大学毕业生杨铭,毅然参军。凭着档案里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”学历,他被选为团队首批接装成员中唯一的士兵。新装备列装部队后,杨铭成为某新型装甲指挥车车长。接下来的半年时间,杨铭和他的攻关小组实现装备车成系统组网建链,填补广州军区该型指挥车技术保障空白,创造了学习该型指挥车时间最短、掌握技术保障技能最快的纪录。


“梦,是可以发酵的”。踢好头一脚的杨铭,有了更远大的目标。当新装备全面列装后,杨铭带着他的攻关小组承担起新装备当年形成战斗力的重任。一无教材,二无教范,只有厂家那一本薄薄的说明书。杨铭和攻关小组迎难而上:从顶层设计,到根据实战演习需要的战术需求,从技术攻关,到各终端操作教范编写。最终,他们拿出6本组训“秘籍”,完成13项技术革新,首次新装备带战术背景的实弹射击,就发发命中。


团政委严国正这样评价杨铭:“他不愧为信息化建设辅助决策的兵参谋,信息系统指挥操作的兵先锋,信息装备维修保养的兵专家,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兵教员。”



能打,才叫真本事


当兵5年,8次参与师以上驻训演习等重大活动的通信保障,无一纰漏。杨铭认为:“能打,才叫真本事。”


今年初,广州军区一位首长到团队视察。观摩杨铭他们的新装备专业训练之后,首长问:“这套装备系统还有什么问题吗?”杨铭答:“操作有点繁琐。要是换成目前最流行的嵌入式操作界面,训练效益会大大提高。”首长笑笑,说:“想法很好,可系统技术改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,挺难实现的。”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打那之后,杨铭的课余时间,都用在琢磨这个问题上。4个月之后,他给团领导呈上一份《装甲指挥信息系统技术革新备忘录》,有理有据地指出新装备存在的20多个技术问题,大胆提出一套较成熟的技术革新设想和建议。


对杨铭来说,干任何活,没有苦累之分,只有成败之别。正是凭着这股劲头,他得知师里装甲指控平台联试联调,就主动承担起团队指控平台的训练任务。每天,他第一个到达装甲车场,最后一个离开,常常一钻进车就是半天,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。最终,他解决技术问题10多个,发现并排除故障隐患30多处。当兵才一年多,他就荣立三等功;还被集团军评为“信息系统运用先进个人”。



愿望破灭,信念不变


入伍时,杨铭曾有两个愿望:当飞行员,当军官。


按理说,手握众多全军荣誉,二等功三等功尽收囊中,无论招飞、提干,杨铭占尽优势,可偏偏事与愿违。


2010年提干,杨铭年龄超了3个月。也就是那年,他领衔打造团队多网构建工程,实现综合信息网、310指挥网、指挥专网和办公局域网“四网”物理隔离,确保网络负载能力可以满足未来5至10年的发展需要。


2011年,空军飞行学院到部队招飞,杨铭由于头上顶着两处训练伤疤,被拒之门外。同样也是那年,杨铭主动承担起师里野战视频会议系统的构建任务,积极与科研院所联系探讨,以组网模型测试检验实际数据,开创性地实现野战条件下团、营、连到单车语音通信、视频会议和数据实时传输等功能。


2012年,提干政策修改为“军区以上表彰对象可放宽一岁”,杨铭依然超龄。那年海训演习,连日奋战的杨铭极度疲劳,在撤收野战帐篷时,被风吹倒的帐篷杆打破了头,鲜血直流。到卫生队缝了七针后,他又走进演习场。下午四点多,狂风暴雨,杨铭迫不及待穿上雨衣,冲向指挥车准备调试信息系统,结果刚一踏上车,就被台风吹动的车门撞破头,血流了一脸。缝了4针后,他回到指挥车。医生说:“你还要命不?”杨铭答:“我要系统。”医生无语。那次演习,杨铭保障的通信系统准确无误,畅通无阻。


愿望破灭,信念不变。


杨铭不仅自己努力,还带动一批官兵强军不息。全师信息化尖子里,75%都是他的学生。他带出的装甲指挥车长班,全班人员均获得军区以上荣誉,连队通信专业过级率达100%。



Copyright©2016 三峡大学版权所有    地址:宜昌市大学路8号    邮编:443002    鄂ICP备05003329号